首页 社员天地 社员文苑 百岁工匠 情系水利
百岁工匠 情系水利
作者:姚丹妮    发布时间:2021/12/30    浏览:62301次

虽到期颐之年,但提起往事时,他依旧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作为曾经的“活地图”,谈到水利工作时,他双眼炯炯有神、如数家珍,他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安徽九三模范、安徽省水利工程奠基人之一——朱昌熊。 

情系水利

朱昌熊出生于1921年,家人对他寄予厚望,尽管条件艰苦,也省吃俭用送他上学堂。日军全面侵华时,少年朱昌熊,一心想着投笔从戎与表兄一起参加抗日战争,被家人劝阻“前线浴血杀敌固然是保卫祖国,可作为文弱书生奋发学习,用知识将祖国建设得更为强大也是报效祖国。”这坚定了朱昌熊要奋发读书,建设祖国的决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岁的朱昌熊也从安徽学院(现安徽大学)土木系毕业,进入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工作。刚工作不久,他便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淮河治理。历史上淮河流域文化灿烂、百姓富足。但自宋朝时期黄河夺淮入海后水灾频发,“两头高,中间低”的流域地形,使淮河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一度被百姓称为“坏河”。朱昌熊亲眼目睹了洪灾之后百姓家园被毁,庄稼颗粒无收。他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坏河”治好,让百姓有饭可吃!朱昌熊回忆到这里时神情凝重,他缓缓说道“现在的人很难感同身受理解有饭吃的重要性,当年饥荒时很多百姓都饿死了。”后来我们才从朱老家的二女儿口中了解到朱老的长女也是因为饥荒夭折。

width=500

成果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淮河治理高度重视,1950年,毛泽东对治理淮河作了四次批示,并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肩负伟大使命,胸怀满腔热血,年轻的朱昌熊为全面深入掌握水利情况,拿着地图背着仪器靠着两条腿跑遍了江淮大地,丈量了每一寸土地,成为较早掌握我省水利情况,提出治淮之策的人。这一跑就是小半辈子,朱昌熊在水利系统工作了40年,也几乎跑了40年,朱昌熊回忆“那时候没有车,去哪都是靠一双腿,基本上天天在野外。”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朱昌熊跑遍了整个安徽的山山水水,对每一处地形都了如指掌,赢得了“活地图”的称号,时至今日在安徽省水利系统提起“活地图”来,依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也正是凭着跑遍安徽山山水水所积累的经验,1955年,在引佛子岭水库水灌溉合肥广大地区的工程勘察规划研究中,朱昌熊不惧苏联专家权威的反对,大胆提出、科学论证了在江淮丘陵区“引水灌塘、塘水灌田、蓄引提结合”长藤结瓜式发展大型丘陵灌区的可行性。原规划60万亩的淠东灌区由此扩充至1100多万亩的淠史杭灌区,开创了远东和世界丘陵区大型灌溉工程先例。淠史杭灌区的经验后来还被都江堰灌区扩大工程所借鉴。在大型水库——全椒黄栗树水库及灌区的查勘、顶坝址到灌区规划、设计和施工中,解决了很多灌溉设计规范也没有明确的新问题。

此后,朱昌熊先后为皖南青弋江治理、水阳江治理、漳河流域治理、陈村水库、芜太运河、淠史杭灌区、黄栗树水库及灌区、淮北旱改水、南水北调安徽段、引江济淮、涡河治理、瓦埠湖防洪工程等众多骨干水利建设项目的勘察、研究、规划设计等贡献了汗水和智慧。他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整理成文章发表,屡屡获奖。他合编了《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安徽水旱灾害》等多部著作,有些著作曾直接被当做大学水利专业的参考书。

width=700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朱昌熊缺席了孩子们的出生和成长,家中的一切全依赖妻子一人。时隔多年,提到这些时朱老的二女儿依旧心疼母亲,也为朱老缺席了家中几个孩子的成长而难以释怀。但她也从心底由衷地佩服父亲对水利事业的热爱。

width=700

初心不改

朱昌熊用行动践行“任一职白首,择一业终老”,1988年,他从奋斗了40年的水利岗位上离休,但他的心却未曾离开水利事业,对水利事业的关心热爱不减半分。“我们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治理水患、搞好灌溉,就能有好收成,人民就有粮吃。”历经岁月,朱昌熊不改初心,他时刻关注着淮河治理、巢湖治理、引江济淮等安徽水利建设的一举一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九三人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和拳拳爱国之情。

85岁时,他发起并参加了九三学社安徽省委组织的“关于河湖分家根治淮河水患”课题,从合肥赴蚌埠调研,路途颠簸,他却甘之如饴,并精心撰写调研报告;90岁时,他仍收看新闻、浏览网络,关注安徽水利最新发展;100岁时,面对汛情他认真查阅资料,撰写《关于淮河治理的两点建议》委托支社主委交给九三学社安徽省委……

由于在我国水利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2019年朱昌熊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新华网评价他“笃志前行,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作者:社合肥市委机关干部)